印刷產業園區“大躍進式”發展潛藏三大風險
近年來,集聚效應明顯的產業園區成為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抓手。記者近期在陜、鄂、蘇、浙等地采訪時了解到,各地文化產業園呈現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隱患。一些園區投資大難以收回成本、透支歷史文化資源,甚至還有地方打著建設園區的旗號,暗中圈地做房地產項目,亟待引起高度重視,盡快制定并完善相關管理政策。
——“燒錢多” 回本慢 盈利難
近年來,許多地方發展文化園區建設呈現一哄而上的態勢:廣告產業園、音樂產業園、新媒體產業園、出版創意產業園、動漫游戲產業園……名目繁多。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邵培仁教授做過概算,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10個城市,這四五年時間就建了300多個文化園。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文化產業園投資動輒幾千萬元上億元,多則數十億元上百億元的也不鮮見。但由于投資巨大,目前只有少數能維持收支平衡,多數園區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武漢“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投資方武漢致盛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慧說,園區投資幾千萬元,運營成本每年都要100多萬元,盡管現在一期園區已經飽和,但是要過六七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三年收回成本的原計劃也無法實現。
2008年,武漢博大科技集團和湖北宜都市政府啟動合建中國三峽·世界非遺文化城,計劃投資規模20億元,占地面積5380畝,建設周期6年。博大科技集團總裁劉建設介紹,由于銀行信貸政策不斷收緊,合作伙伴又因國際金融危機資金鏈發生斷裂,他只得自投5000萬元完成園區三通一平和4萬方的土建工程。目前園區處于停工狀態,他希望盡快找到合作伙伴,以便項目能繼續進行。湖北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官信認為,除了資金鏈斷裂外,造成中國三峽·世界非遺文化城陷入目前停工局面的原因還在于建設方案過大,需要地方配套支持的基礎設施施工量巨大,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受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各地政府加大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力度。一些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大躍進式”發展已經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一些事實和數據已經表明,文化創意產業的泡沫已經開始顯現,潛在的風險正在積聚。
——透支歷史資源 制造文化泡沫
現在許多文化園區為打出“特色”牌,紛紛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大興土木。中視傳媒無錫影視基地副總經理季美娟認為,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利用,但關鍵在于要找準對社會和國人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文化資源。她舉例說,三國城和水滸城吸引游客并非三國文化和宋代文化,而在于《三國演義》文化和《水滸》文化。
地處武漢市江夏區的譚鑫培文化園占地3600畝,是全國最大的京劇主題公園。江夏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蔡明貴告訴記者,文化園計劃總投資6.6億元,目前已由政府投入1.2億元左右,建成文化主題公園、譚鑫培古戲樓。下一步,還計劃在文化園內修建仿明清一條街、譚鑫培博物館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免費開放的主題公園游客稀少。譚鑫培戲樓因為演出成本較高,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有兩個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維護。